据FDA的数据,全球各地向美国发运药品的外国公司大约有3000~6800家,其中有714家来自中国(2007年,只有13家公司接受了FDA的检查)、410家来自印度(FDA只检查了其中的65家).大体上,欧洲从国外进口原料药和成品药以及对国外公司实施检查的情况与美国是相似的。
过去几年来,SOCMA和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的行业机构欧洲精细化工组织(EFCG)一直在呼吁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它们宣称,与遵纪守法的公司相比,那些没有遵守国际GMP标准的公司企业享受到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而对于这种不正当行为,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制裁措施。
目前,大约有70家中国工厂被FDA批准生产用于处方药品的原料药并向美国和欧洲出口这些产品。行业顾问PeterSaxonPeterSaxon认为,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和控制措施都基本到位,因此,不可能发生未经FDA批准而向美国出口处方药原料的情况;获得FDA批准或接受FDA检查的中国厂家比例较低,但实际上,中国厂家生产的很多原料药如咖啡因、阿司匹林和布洛芬等是被用作生产非处方药用的。
而在西方生产厂家的眼中,这种差异被视为一种不公平。合成有机化学品制造商协会(SOCMA)隶属机构“原料药特别工作组”主任LynneJonesBatshon说:“我们希望看到对更多的国外工厂实施检查,或者至少要缩短对它们进行检查的时间间隔。国外工厂需要以同样的标准予以对待,这其中包括开展突击检查,促使它们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根据美国有关部门掌握的数据,美国所出售的80%的原料药和40%的成品药来源于国外。美国FDA完全清楚哪些产品来自国外,但至于这些产品由谁生产或者它们的质量如何,FDA并无多大的把握。不管是出于安全原因还是经营原因,代表西方化学品公司的一些贸易团体都将FDA的这种不确定性视作一大问题。
FDA的数据显示,FDA每年只对大约7%的外国原料药工厂进行检查,88%的这些检查通常发生在产品获得批准之前,而不是对工厂的日常运行进行监视。相反,97%的美国工厂每两年接受一次检查,78%接受日常检查,22%接受审批前检查。PeterSaxon表示,在目前的检查体制下,中国大约70家工厂每3年接受一次检查,从风险因素来考虑,检查的频率或许可以再高一些,就像对美国厂家实施检查的频次那样。
“希望看到对更多的国外工厂实施检查,或者至少要缩短对它们进行检查的时间间隔”
随着亚洲原料药生产量不断上升,对FDA来说,要对许多人认为应该接受检查的所有国外工厂实施检查将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当前对改善检查现状的一个可能的补救办法就是针对检查工作收取用户费,同时,正在推行的另一种做法则是与其他国家或第三方检查人达成互认协议--USP认证。
而对于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外国工厂来说,不管是收取用户费还是USP认证,都无疑是增加了其输出产品的难度。
2006年下半年,美国医药标准制定组织USP(美国药典)推出了药用成分认证计划(PIVP),对原料药和辅料进行认证。PIVP由三方面组成:依托国际指南开展的GMP审核、生产和质量控制文件审查、对产品样品进行实验室检验。过去两年来,USP在印度和中国设立了办事处和实验室。第一家通过USP认证的企业是印度阮氏公司(Dr.Reddy“sLaboratories),2007年底,该公司有4种原料药得到认证。到今年1月中旬为止,参与USP认证的企业还包括巴斯夫公司、EvonikIndustries公司、MalladiDrugs & Pharmaceuticals公司等。
2006年初,EFCG和SOCMA向FDA发出了一封公民请愿书,要求FDA将外国工厂视为一大风险因素,应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将国外公司和本国公司一并纳入检查。EFCG和SOCMA还建议制定一项计划来作为实施GMP检查的替代做法,即对非处方药(如阿司匹林)中的杂质分布情况进行监测,随时关注生产厂家存在的潜在性生产问题。
USP的认证计划并不具有法律或监管效用。生产成品药的厂家仍然要对其产品质量和安全负责,并负责对它们的供应商进行审核。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士指出,厂家将会继续从低成本供应商那里购买产品尤其是那些非处方原料药,而不管产品得到认证与否。利益相关方则表示,供应链的复杂性会加剧原料药的质量问题,产品来源常常无法进行跟踪,而缺少监管举措也许会增加风险。LynneJonesBatshon承认,贸易组织还没有着手解决供应链的问题,但一旦开展有效的检查,将多多少少可以达到净化渠道的效果。
虽然FDA还没有作出任何实质性的回应,但请愿书已经激发了其它行动,其中包括美国国会针对这些问题举行了一次听证会。此外,公众对假药和污染食品的声讨也已经使得原料药生产要符合GMP标准成为众矢之的。